第二十八章 第三种可能性-《旧日音乐家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范宁感觉自己被一大片“视觉器官”给盯住了。

    远近分布,密密麻麻。

    实际上的观感也的确与之接近,放眼望去一大片黑压压的、面容模糊的人影——台下座位、走廊门窗、台柱后的阴影、地砖间的缝隙、甚至是一个桌台上的粉笔盒——瞪着眼睛,张大口唇,望向自己,如饥似渴的“求知”态度就像是准备摄食一桌盛宴。

    在这一道道盘桓云集的骇异人影里,还有一些坐在靠前排位置的身影,愈加勾勒出某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征。

    千篇一律的绅士礼帽,修长的西服轮廓,更深的领带形状阴影,精心打理的头发弧线,宽而翘起的胡须。

    当然,这些“同质化”的人影与其他邻坐的神态并无二致,均呈现一种狂热而古怪的恭迎和敬拜姿态。

    而原本好端端坐在教室里其他“音院同学”,模糊的表情也变得局促和茫然起来。

    “.”

    这个“大阶梯教室”里的不安沉默,就这样持续了近一分钟。

    病态的恐怖从四周蔓延,愈发显明。

    “铿”

    空气中忽然传来一道细微清亮的声音。

    一块金属的虚影,忽然悬浮在了略微远离讲台的上空位置。

    “狂怒银片?”范宁皱眉抬头。

    看上去比特巡厅“中枢管制区”的那块体积还要更大,尽管只是半透明的虚影,断裂处的银色闪光却仿佛能一下子割破观测者的角膜。

    教室的内墙纹理开始发生扭曲,无数体现管制含义的神秘字符裹覆住了地面、墙壁、天花板

    甚至是裹覆住了“听课的朝拜者”们的面容。

    “波格莱里奇?.”

    见证之主“厅长”,也注视到了当下的情况!

    这些体现管制含义的字符,似乎是祂用以提供给范宁的、可供直接“宣读”的说辞或条例。

    不容置疑的说辞或强横定义的条例。

    接纳和遵照这些条例后,范宁就可以直接上手“分析”那些现代音乐作品。
    第(1/3)页